黃山之南,全景黟縣。近年來,黟縣圍繞“推進全域旅游和鄉村振興”兩條主線,補齊短板,做足優勢,強力推進旅游、文化、生態融合發展,建設現代國際鄉村旅游綜合示范區

今年,黟縣以五大發展行動計劃為總抓手,以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為契機,奮力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上半年全縣GDP增長7.5%;財政收入2.91億元,增長8.4%。
凝神聚力,快速發展。聚焦全域旅游發展、徽文化保護開發、生態文明建設等,在基礎設施提升、產業發展、綠色環保和脫貧攻堅等領域深度謀劃一批重大項目,充實完善五大發展行動計劃項目庫、政府投資項目庫,今年共謀劃重大項目48個,總投資168億元。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完成歙黟一級公路黟縣段4.5公里建設,大力推進池黃、昌景黃高鐵建設,加大G530縣城至西遞葉村段等項目前期工作推進力度,交通通達度顯著提升;加快聚龍小鎮、中國書畫小鎮、徽州院子等在建項目進度,確保帳篷客酒店(一期)、泰和廣場等38個項目竣工達效。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黟縣省級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基地)成功入選安徽省首批服務業產業集群(基地)建議名單,宏村藝術小鎮入圍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
筑巢引鳳,行穩致遠。圍繞主導產業、特色資源、重點地塊,精準對接上海景域、安徽置地、上海均達科技等企業,力保古城綜合開發、古筑研學基地、宏耕古稻、中央廚房等項目簽約落地。今年以來,新簽約22個項目,協議投資額28.47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8個,實際到位資金5.56億元,同比增長11.3%。加快園區轉型提升,實施技改項目5個,騰籠換鳥2戶,新增企業5戶,清理園區低效閑置用地60畝,盤活低效企業3家,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管網改造等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大力扶持機械電子、綠色食品及居家建材等主導產業,截至日前,全區實現稅收2300萬元,主導產業產值3.03億元。
精致“五黑”,產業富民。每年安排不少于9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發展“黑茶、黑果、黑糧、黑雞、黑豬”等“五黑”特色產業,累計兌現超2500萬元。實施“五黑+農險”“五黑+金融保障”工程,2018年累計向65個經營主體發放貸款2653萬元。搭建“五黑”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建立畜禽養殖備案制度,開展“五黑”農產品“三品一標”認證,《黃山黑雞飼養管理技術規程》通過農業部評審,石墨茶加工技術規程省級地方標準頒布實施,制作技藝列入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為貧困戶提供“五黑”產業扶貧“訂制化”服務,支持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業,貧困戶戶均增收1500元左右。
“詩和遠方”,文旅聯動。投資2.4億元打造大型室外實景劇《宏村·阿菊》,年均演出200場、觀眾60多萬人次;開發宏村婚俗、西遞祠祭、雉山鳳舞等民俗節目在景區演出,全縣旅游文化內涵和鄉村品位進一步提升;先后培育打造了秀里影視村、守拙園等影視拍攝創作基地,連續舉辦13屆國際鄉村攝影大展。建成西遞、宏村、南屏、秀里、守拙園五大研學游基地,西遞、宏村入選安徽省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西遞景區更獲評全國研學游基地,年接待全國300多所大專院校美術、攝影、建筑等專業學生約200萬人次。48家民宿通過聯合審核試點,中國鄉村民宿“黟縣樣板”加速推進。上半年接待游客542.17萬人次,旅游總收入50.13億元,分別增長20.06%和19.72%。
城鄉蝶變,宜居生活。完成古城修復,通過招商和自主打造方式,先后建成北街5號樓精品民宿、徽堂、回憶里酒吧、徽黃旗艦店、王錫良陶瓷世家藝術館等7個文化創意、民俗文化展示項目,2019年,以古城為核心的黟縣榮膺“千年古縣”稱號。啟動新一輪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66個村農村垃圾處理PPP項目全覆蓋;創新實施“一村萬樹”三年行動,累計栽植苗木29.2萬株、面積3700畝,綠化美化交通干道30余公里;成功創建塔川國家級森林公園、五溪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生態鄉鎮2個、省級生態鄉鎮8個、省級生態村20個,躋身省級森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