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11時,雨停間歇,在黟縣宏村鎮龍江村瑞村村民組,縣司法局及宏村司法所工作人員正查看一新建樓房,“做斜面處理,往里縮進50公分,就不影響通行了。”之前,因此處新建房而引發了一起鄰里糾紛。經司法調解員多次勸導,糾紛雙方以退為進,以和為貴,最終鄰里糾紛成功化解。據悉,2018年6月至今年1月,黟縣著力推廣“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調解矛盾糾紛885起,成功率由之前的92%升至99.7%。
黟縣司法局負責人介紹,清道光年間,開封知府、朝列大夫、西遞村人胡文照一身正氣,受人排擠,以退為進,巧妙整治腐敗后還鄉,建“大夫第”,旁建閣樓,后退正屋一步,門楣上刻“作退一步想”。去年,他們學習、貫徹、創新“楓橋經驗”,深挖徽文化中的調和文化,念及胡文照修身齊家理念,遂創立“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倡導寬容、大度,力爭矛盾不上交,把矛盾解決在基層。實踐中,要念好“六字訣”:“聽”,耐心細致傾聽訴求,理清思路,緩解情緒;“實”,擺事實,講法理;“心”,將心比心,提出合情合理解決辦法;“勸”,講述“作退一步想”故事,以情動人;“退”,強者先讓,互諒互讓;“公”,秉公辦事。
為順利推進實施,黟縣建立了三級調解架構:村民組,組長為調解負責人,與另二三人組成調解小組;行政村,以村級調解委員會為基礎,黨組織負責人主抓,成立5人調解小組;鄉鎮,以黨組織負責人為主,組建7-9人調解小組。在人員結構上,他們注重吸納農村老黨員、老干部、致富帶頭人、“兩代表一委員”及熱心人民調解工作的鄉賢。
該工作法得到廣泛好評。黟縣碧陽鎮橫崗村村民邱某說,調解員勸他,鄉里鄉親,退一步算了,自己想想爭口氣也沒多大意思,就讓了一點地給鄰居。村司法調解員楊雙積認為,“作退一步想”有利于緩解不平靜、不理智,避免矛盾激化。目前,黟縣已將此調解工作法列入重點工作,要求縣委黨校作為課題研究,向其它領域延伸。
■記者手記
學習、貫徹、創新“楓橋經驗”,黟縣“作退一步想”調解工作法不僅在理論上創新,更通過實踐驗證確有良效,得到市、縣各級充分肯定。“作退一步想”是在合法合理范圍內讓步,是高姿態、大度,與懦弱、無能無關。
“作退一步想”是當下司法行政工作與深厚徽文化的有機結合。禮儀徽州,無論是風俗、建筑還是治家、為學、育人等,都以禮讓、智慧、道德為先,“作退一步想”正是對這種價值取向的詮釋。如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凡事要給自己和子孫留條后路;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
“作退一步想”使旅游環境進一步趨好。2018年10月,宏村景區,旅客與商家胡某因商品價格發生糾紛,矛盾逐漸升級。鎮調解人員介入,終使雙方互讓互諒達成和解,消除了不良影響,維護了雙方權益。
創新永在路上,愿有更多好點子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