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李新能)鄉村之美,在于山水之美、人文之美、風尚之美,來源于和美的溫度、文化的深度和精神的高度。
近年來,黟縣宏潭鄉積極踐行“五微”行動,倡導文明新風,持續創立微空間、打造微景觀、帶動微奉獻,通過培育典型,以點帶面促進創建工作整體提升、遍地開花,以和美勁風吹出美麗鄉村新韻味。
傳承農耕文化 沿習耕讀傳家
“嚴以修身,耕讀傳家”。這是宏潭鄉的優良傳統,也是烙印在宏潭人靈魂深處的文化印記。佘溪村、竹溪村圍繞農耕文化主題,收集石磨、石磙、石輾盤、茶簍、鐮刀、蓑衣、牛套、牛籠頭等農具近200余件,打造節點50余處,在田間建造古代“糧倉”10余處,繪制農耕文化墻7處,營造濃厚的農耕文化氛圍,以歷史印記講述著鄉村發展故事,復原農家風情和古色古香的田園風光,溫習縷縷鄉愁。

在竹溪村的“農家書屋”內,幾個村民們圍坐在一起,饒有興致地翻閱著書籍。宏潭鄉的“農家書屋”憑借完善的硬件設施、豐富多彩的活動、廣泛的讀者群體,為鄉村發展注入了新活力。營造了“人人讀書”“人人讀好書”的良好文化氛圍。“農家書屋”作為基層全民閱讀的重要服務平臺,是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傳播的前沿陣地。農家書屋逐漸成為村民們不可或缺的知識的“加油站”,經驗的“交流所”。
散播“文明種子” 綻放“文明之花”
近日,走進佘溪村,一處別致的小石屋前排著長長的隊伍,這就是村里辦的熱火朝天的“生態美超市”,村民們正用辛勤奉獻掙來的積分在兌換生活用品。

“自從我們村設置積分制以來,大家參與活動越來越積極,鄰里關系更加和睦,房前屋后更加干凈整潔,村里亂辦酒席的現象也沒有了,爭做好事的人更是一天比一天多。”村民汪玉寶高興地說。
宏潭鄉積極探索鄉村治理新模式,在佘溪村試點推行村民積分制管理。以組織開展鄉風文明積分評比活動為契機,佘溪村村容村貌逐步改善,群眾精神風貌明顯提升,鄉風文明不斷深入人心。
深耕“金邊銀角” 共建美麗家園
“你看這些‘小花園’,以前幾乎都是亂搭亂建堆放雜物的,現在多漂亮,村里的空氣也變得清新了。”佘溪村黨支部書記蔣勇說,“我們發動群眾自發用磚塊砌成‘小花園’,既留住了獨特的鄉村味道,更顯得村莊色彩斑斕。”
為把村里建設成一步一景,佘溪村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房前屋后”整治行動,鼓勵村民盤活閑置宅院,充分利用庭前院后廢棄空地,把閑置的農家院變成菜園、果園、花園、游園、竹園,讓遍地亂跑的家禽住上舒適的“獨立小院”,不斷改善人居環境,讓更多的村民享受到自然和諧、美麗幸福的鄉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