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廣電臺訊(詹雅箐 楊愛萍)炎炎夏日,熱浪滾滾,街邊一家裁縫店中,老舊的電風扇搖著頭,盡它最大的力量送出一陣陣清爽。涼風下,一位中年婦女正聚精會神地用手推著布走向針頭,腳不停地踩著縫紉機……她叫吳細霞,是休寧縣東臨溪鎮臨溪村的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一雙巧手和辛勤的汗水在2017年成功脫貧。如今的她,已經成為遠近馳名的女裁縫師傅,生活也許不富裕,但是很充實。
創業前,生活不易,舉步維艱
早年間,因其父患有重病,醫藥費支出遠超出家庭承受范圍,吳細霞作為唯一勞動力,一邊要照顧病重在床的父親,一邊要輔導女兒學習,艱難地支撐著整個家庭。
那時候的她整天絞盡腦汁如何創造收入,但是面對每天的巨額醫藥費支出,她看不見希望,漸漸地被磨沒了斗志,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被識別為貧困戶后,她享受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子女教育資助等一系列扶貧政策,更解決了她父親的部分醫藥費報銷。幫扶干部在詳細了解了她的實際情況以后,認為只是政策扶持不足以讓她重拾信心,于是便隔三差五到她家中鼓勵她,和她談心,幫她出主意。
創業中,破除萬難,重振旗鼓
幾番三方下來,吳細霞的思想也漸漸發生了轉變,別人都對你這么上心,我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但萬事開頭難,靠著自己的雙手能干什么呢?經過深思熟慮后,吳細霞利用老舊的店面干起了自己的老本行——裁縫,但是考慮到要創業需要資金、衣服做好以后需要銷售的渠道等一系列問題時,她又開始猶豫不決起來,思考良久,決定。把自己的想法、實際需求告訴了幫扶干部。“我當時也就是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沒想到這些干部還真幫了我大忙了。”
在認真聽取吳細霞的謀劃以后,幫扶干部一方面幫助其申請到了創業扶持補貼,另一方面和村兩委一起幫忙,大街小巷跑來跑去幫助宣傳,多方面聯系銷售渠道。吳細霞自己也知道技術和口碑的重要性,既然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她拿著自己做的衣服去找周邊出名的老裁縫請教,不斷解決自身存在的不足和技術難題,不停地改良改進衣服的樣式、做法。
終于到了開業的那天,清早小店鋪門口便陸陸續續來了許多聞名而來的村民。吳細霞認真地為客人量體裁衣,詢問他們喜歡的樣式、松緊程度等等,力爭做到讓每一位顧客都滿意。
創業后,苦盡甘來,初心未改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吳細霞制作的衣服、被套等生活用品質量優良,款式新穎,贏得一批又一批顧客的點贊,留住一撥又一撥給予信任的回頭客,近年來,她靠裁縫店獲利近十萬元,離致富的目標也越來越近。
“我從未忘記曾經的艱辛,是黨和政府的關懷和支持讓我的生活有了光彩,如今的生活有了改善,我還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靠自己的努力創造財富。”吳細霞開心的說道。“我也會盡自己的全力去服務好每一個顧客,幫助和激勵其他和我一樣的貧困戶,用勤勞的雙手繡出一片美好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