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汪士奇、宣麗)“瞧,這片土地都是我流轉的,今年我一共流轉了10余畝發展稻蛙生態立體種養。”3月22日,在休寧縣溪口鎮江潭村東坑村民組,村民吳成林正在稻蛙養殖基地里忙活。
走近一看,10余畝養殖基地被分成多塊區域,四周挖了一圈淺淺的水溝,水溝向外連著田埂,每塊土地四周用竹筏、網紗搭起了一定高度的圍墻,上方也用天網罩得嚴嚴實實。“這個網不僅能防止黑斑蛙逃跑,還能防止鳥、蛇、老鼠等蛙的天敵來偷食。”吳成林耐心地介紹道。
整個養殖區域分為兩大塊,其中3畝為該農場去年開發種養的基地,黑斑蛙已成熟,腹部雪白的黑斑蛙在網內歡快地跳躍著,整個田塊“呱呱呱”的叫聲此起彼伏;另7畝稻田是今年新開發的區域黑斑蛙正在育苗,黑壓壓的小蝌蚪在水田里暢游。
說到稻蛙共養,吳成林述說:“我女兒吳蘭是本科畢業大學生,去年開始從上海返鄉創業,注冊了‘蘭蘭家庭農場’,和我一起發展特色農業。去年我們流轉了3畝土地發展稻蛙共養,今年在掌握種蛙培育技術的基礎上,便又擴大了種養規模,還是年輕人頭腦靈活。”
據悉,種養過程中,該農場基地整片稻田既不打農藥,也不施化肥,通過黑斑蛙吃蟲、除草達到防治水稻蟲害、草害的目的,水稻產量雖然有所減少,但提高了稻田空間利用率,提升了稻谷和水產品品質。稻蛙共養模式,每畝土地效益僅蛙類一項就能達到4萬多元。
近年來,該鎮在石田、江潭等村探索發展稻—蛙新型稻田種養模式共200多畝,提高了水田利用率和種養收益,逐步形成了“穩糧、增效、綠色、生態”為一體的新型綜合種養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