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圖文/汪士奇、程翠)“好鄰里調解人員真好,我可以放心地安度晚年了。”休寧縣齊云山鎮巖前村葉村組一位80多歲的空巢老人含著熱淚稱贊道。
自去年12月,巖前村“兩委”換屆時,村民高票選舉該村“黃山市最美退役軍人”“百名黃山好青年”邱曉君當任村兩委委員。 邱曉君為人正直、樂于助人,曾在部隊當任過優秀士官。退伍后,他積極牽頭組建老兵志愿服務隊,多次參與藍天救援服務隊活動。自邱曉君當選村委會委員后,他便馬不停蹄地牽頭組建了“巖前村‘好鄰里’人民調解工作室”,初步形成了“黨總支領導、調委會負責、公眾參與、社會協同、調防結合”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該村張村自然村在自來水施工中,施工方拖欠13名農民工工資2萬余元,”好鄰里”調解工作室得知后,迅速通過當面調解、網絡調解、聯合調解等方式,一個星期時間累計調解5次,終于督促施工方將全部拖欠款發放給了農戶。
葉村組有一位八十多歲空巢老人,兩個兒子、兒媳常年在外務工,老人一人獨居,生活困難。“好鄰里”第一時間與他家兒子、兒媳溝通,在其兒子春節返鄉之際,調解員上門耐心地做親屬的思想工作,將老人安排在養老院照應。

該村塘源組立強農場在臨時修建生產便道時,占用了村民孫道蘭寬70公分、長30米的一段農田,孫道蘭擔心自家的農田被長期占用,將此事反映到村里。“好鄰里”及時前去調處,最終由農場立下字據,承諾施工結束后,將臨時占用的地塊還原成農田。
近4個月來,“好鄰里”踐行發動和依靠群眾自治,力爭做到“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楓橋式精神,通過“積極引導、化解矛盾、依法治理、穩控有措”的方式,共調解矛盾糾紛28次,簽立人民調解書糾紛,調解成功率達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