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廣電臺訊 (文/圖 徐建飛)一盤盤石磨鋪就的地面,承載著歲月的足跡,老青石砌筑的方型站臺上,老枯樹與青竹葉相映成趣,古樸中生機煥發,幾個原木圈懸于老磚墻上,有“和為貴、禮致用”的古訓,來到歙縣紹濂鄉和平村文化禮堂前,古風古韻、土味泥味鋪面而來,到村中走一走,老水井、舊窯洞、木門樓、瓦罐墻...,多種鄉土元素薈萃,感覺會愈加強烈,“這個村有味道!”很多游客進村后,都有一種回歸自然的親和感。“主要是我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做到‘去四化增四味’,讓美麗鄉村更有內味”,和平村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的鮑俗裕自豪的說道。

去城市化,增鄉土韻味。正像該村一面老墻上書寫的百姓心聲:“農村要有農村的樣子,我們需要有品質的農村。”村里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用城市建設的常用材料,而盡量采用農村特有的磚瓦木石,不求規整求自然,不要檔次要鄉愁,不建城市型端莊大氣的景觀,只修整農村清新自然的景致,去除城市痕跡,做足鄉土味道,回歸自然本真。
去裝飾化,增煙火氣味。“擺設、裝飾類一律去除,會因沒有實用價值,造成后續維護難到位,而成為新的臟亂差。”該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發揮民生工程的惠民作用,堅決剔除華而不實的景觀建設,以滿足群眾日常生活需求為導向,如村中老水井,建設時就否決了設置圍欄、刻個字碑、講個故事的常規做法,而是改造為生態洗衣點,“井水冬暖夏涼,大家很喜歡到這里來洗衣服”,保持轱轆提水洗衣的生活原貌,村民沿襲著傳統的生活習慣和方式,增添了村莊的人間煙火氣味。

去平面化,增活動趣味。美麗鄉村建設堅持本地特色,不照搬照抄,克服千篇一律,堅持村景協調,步移景換,從單一平面化的地面景觀營造,轉向空間立體化的氛圍營造,增添活動趣味。在和平村建設實踐中,注重從池塘水面、道路地面、民房墻面、房屋頂面、高磅立面統一考慮,“五面同構”建有意思的場景,增加觀賞趣味,同時在平坦的地方安置一些原木秋千、古法水車、牛拉石磨等,提前構思尋“寶”找“和”等趣味活動,開辟農夫耕作田等農事體驗,以田園風增加趣味。

去庸俗化,增文化品味。和平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人文精神挖掘,圍繞該村長期秉持的“和文化”,形成系列展示陣地,去庸俗、增文化、提品味。以“和美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家園”為核心,建有“和園”、“和池”、“和亭”,將2000年獲得全國勞模,“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等榮譽稱號的鮑彩鸞居住房屋改造設立為“全國勞模展示館”,作為弘揚勞模精神,傳承勞模文化的陣地,在明清時期商貿繁盛的和平村上澤亭,以明清建筑為基礎,挖掘“以和為貴”的誠信經商文化,始終以文化引領鄉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