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文/圖 徐建飛)“兒童放學歸來早,忙到和平蕩秋千。”近日,藍天下,碧草邊,歙縣紹濂鄉和平村的和園里,原木秋千、蹺蹺板,水車車水、推拉石磨等農耕器具正成了時髦的“健身器材”,一群兒童正嬉戲撒歡,“這段時間,來這兒玩的孩子真多,一個個都不愿意回家呢!”
據了解,該村依托村莊獨具特色景觀和文化以及鄉賢的業態支持,傾力打造“愛情天堂幸福打卡地”和“鐘愛一生婚紗攝影地”,以美麗鄉村建設帶動產業發展,美景美業相得益彰,為鄉村振興賦能增效,在建設過程中, “和文化”在當地已內化于俗,蔚然成風,涌現出一系列感人事跡,淳樸民風得以弘揚傳承,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動力源泉。

在歙縣紹濂鄉和平村上溪組,一棟徽州古民居門前掛著“全國勞模展示館”的標牌,81歲的鮑彩鸞家住于此,她因植樹造林貢獻突出于2000年獲全國勞模、“全國十大農民女狀元”等榮譽稱號,聽聞村里正在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自愿將自己目前居住的房屋改造設立為“全國勞模展示館”,作為弘揚勞模精神,傳承勞模文化的陣地,展示館內設有勞模講故事、勞模檔案展、勞模農具展等,用勞模現實的生活場景來教育激勵干部群眾投身鄉村振興,奮發有為建設特色美麗鄉村。

鄉親們對美麗鄉村建設,擁護支持有加,村民程四娣主動將自家曬場地讓出來給村里建設,看到村里將這塊地建成一個小景點,程四娣很開心,“這樣一整治,又好看又方便,我家只不過曬東西遠一點罷了。”村民舒世維捐出一對復古大水缸,用于種植花木,曾參加抗美援朝戰役的退役老兵鄭長月捐出自家門口的一對舊石鼓及農耕用品等,村民江芝遠捐贈大石墩,有賴村民的捐贈,讓各種曾伴隨著我們生活的舊物得以重新回到我們記憶,割不斷的鄉愁有了歷史的腳印。退休職工鮑維新雖然八十多歲了,但看到大家熱火朝天在建設美麗鄉村,也幫助村里維護花木盆栽,“這個事我還干得動,你看,這月季開了,與邊上石墻搭配起來,特別漂亮。”

截止目前,和平村美麗鄉村建設理事會收到12戶村民自愿捐贈舊物器具,5戶無償出讓園地、門前曬坦等土地用于村莊整治建設,7名村民主動參加志愿者,支持村里協助開展衛生整治活動,淳樸民風像一張帆,助力村莊向宜居宜業的美麗鄉村快速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