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文/圖 方文珺)“一般到了梅雨季節我們就停工不做了,因為這段時間竹子易返霉,其他時間基本正常開工,包括筷子、曬匾、籃筐、衣服夾等竹制品,主要銷往歙縣縣城和浙江臨安、蕭山等地……”日前,歙縣坑口鄉陽坑村長源7組的王國利正在自家竹器加工間里捆扎、打包竹筷子,準備下午送往歙縣縣城的批發零售點。

歙縣坑口鄉陽坑村素有“萬畝竹海”之稱,擁有毛竹林約6000余畝,占全鄉竹林總面積的67.4%。春夏之際,居高遠望,層巒疊翠的竹海隨著山勢連綿起伏數十里,清風拂過,竹浪翻滾,溢碧流青,煞是好看。

豐富的毛竹林資源,歷來是陽坑村發展竹產業獨有的天然優勢,竹制品加工作為該村最主要的傳統產業之一,一直延續至今。據了解,最盛時,位于陽坑村東南邊的長源片幾乎每家每戶都具備這門手藝,竹籃、竹筷、竹衣夾……涵蓋生活用品、生產用具等。但近些年,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外出務工成了農村家庭謀生的主要手段,青壯年勞力外流嚴重。加之,陽坑村本身的交通局限性,導致這個昔日帶動農民增收的優勢綠色生態產業,出現了日漸衰退的現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整個陽坑村尚存20余家農戶從事竹制品加工,而且從業人員均以中老年為主,生產力有限,制約了當地竹工藝和竹產業的發展。

近年來,坑口鄉黨委、政府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陽坑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支撐,著力找差距,補短板,多措并舉,抓住脫貧攻堅契機,拓寬該村各領域資產資源增收渠道,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推動產業發展,不斷創收村集體經濟收益,陽坑村實現了從2014年0.195萬元到2020年11萬元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巨大飛越;同時,積極爭取多部門資金,搶抓項目建設,高效快速穩步推進各大惠民工程的落地生效,不斷加強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逐步實現貧困村陽坑的美麗蛻變,為鄉村振興夯實打牢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