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文/圖 徐建飛)途徑歙縣紹濂鄉和平村,一條由鵝卵石砌成的石龍惟妙惟肖,其狀欲飛,令過往人員不由自主的駐足觀賞,“咱和平是龍的傳人,年年風調雨順,個個龍馬精神。”當地村民自豪的告訴游客,左邊是黨建主題廣場,右邊矗立麻石村標,這樣布局顯得落落大方,端莊典雅,年代感很強的圓形石磨上刻有“和平”二字,既是當地村名,亦是美好祈愿。以此為起點,繞村莊一圈,但見樹蔭照水、芳草池塘、石臥堤岸、磚瓦鋪陳,一路上各景點相互呼應而不干擾,只覺疏密有致、繁簡正好,讓人倍覺舒適,同時,該鄉在美麗鄉村建設時同步規劃建設了農產品采摘體驗區,為村民拓寬了增收渠道,也豐富了美麗鄉村建設內涵,該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探索和嘗試,取得良好成效,源于對四種技法的恰當運用。

工筆。紹濂鄉美麗鄉村建設中,對村標村口、村史村俗等鄉愁記憶的重要堂口、關鍵節點,采用工筆技法,精細入微,一絲不茍,組織技藝純熟的工匠,選用石、磚等經久耐用的建筑材料,與村莊歷史古跡相結合,精雕細琢,細筆慢畫構建精品,以精品凝固歷史,彰顯村莊品味。把挖掘村莊文化和傳承工匠精神結合,帶領了技藝好的工匠到周邊地區的美麗鄉村建設點學習觀摩,啟發他們的思路,激起他們一展技藝的雄心,匠心匠藝在鄉村工程中充分展現出來,同時,注重融入當地盛行的“和文化”,廢水塘修復成“和池”,小山塢改造成“和園”,土窯洞成了“別有洞天”,彎曲護磅變身“龍的傳人”,和平地標塑形為“開放之門”…,這些都彰顯了求變求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白描。在村民生活區,充分尊重村民生活習慣,以宜居實用為基礎,把群眾生活便利放在首位,把重心放在清理整治上,不搞大拆大建,僅在清理后進行一些必要改造,刪繁就簡,去冗除蕪,讓村莊始終保持原汁原味的人間煙火氣。紹濂鄉在美麗鄉村建設時,秉持“家”的概念,把村莊當成一個家,先把家騰空,打掃干凈再來布置,為此,著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暨人居環境整治大會戰,通過“一月一整治”,先行拆除一批旱廁和無功能用房,讓村莊更加通透敞亮,同時動員全體村民參加村莊衛生清理整治工作,先騰空村莊,再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改造一些“小公園、小菜園、小花園、小果園”,既提高了項目資金使用效益,又符合村民生活習慣,深得群眾擁護。

潑墨。紹濂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注重因地制宜,與周邊景物協調性,確保風格一致,格調吻合,把村莊的特點凸顯出來。為此,在空間范圍較大、地表物不多的區域,以潑墨手法布局,打破平實單一,增加空間層次,讓村莊景色延展性更好,增加一種特有的意蘊。在和平村,沃野平疇,田地平緩,該村著力打造田園風光,在紹澤亭及后山,建“和園”,流轉田地種植桃花、銀杏樹,點綴村莊的春秋季節,同時,開辟基地種植葡萄、西瓜、紅薯、甜玉米等,讓田野成為采摘的體驗點,給村民帶來增收的希望。

留白。紹濂鄉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考慮后續發展,預留空間,給未來發展留白。因為項目資金規模的原因,該鄉堅持科學建設持續發展理念,不殺雞取卵自斷后路,不因資金、思維等受限退而求其次,建一些不恰當的項目。分類謀劃項目,進行嚴格評審,理清輕重緩急,既滿足當前實用,同時兼顧后續發展,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資金需求較多一時做不了,但確實想做的項目,先進行編制,或使用較小資金預留銜接卡口。如在和平村項目謀劃中,對于特色產業園、明清建筑一條街、皮筏艇游覽等項目,采取預留接口模式,先進行道路修復,確保后期項目能夠很好的延伸,絕不采用局部建設而破壞未來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