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江恒文 魏曉凡)“大坑源村爭取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萬元,在扶貧幫扶牽頭單位—黃山市供銷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建設2000平方米的泉水魚養殖基地,充分利用該村優質的山泉水資源,發展泉水魚養殖,促進農戶和村集體共同增收。2018年以來共養殖各類泉水魚近2萬斤,因此,村集體經濟也有了每年5萬元的固定收入。2019年投入25萬元建設油茶基地,基地出租,村集體經濟每年收入3萬元,在帶動群眾增收的基礎上,大坑源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從2014年的2萬元到2019年的10.47萬元,村集體經濟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望著一條條鮮活的泉水魚和一株株果壓枝頭的油茶樹,歙縣岔口鎮大坑源村黨總支書記張健武笑呵呵地說。這是該鎮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發展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個生動場景。
近年來,歙縣岔口鎮推行“黨建+”創新發展模式,大力實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行動,通過班子建設、產業發展、志愿服務等舉措,實現了全鎮7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村村“脫殼”,堅持以點帶面,強化整體推進,全面加快美麗鄉村建設步伐。

堅持“黨建+班子建設”強基礎。該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引導村“兩委”班子靈活運用“資源、資產、資金”三要素,通過土地流轉、轉變土地經營模式、入股龍頭企業、股份合作社等方式,發展村集體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助力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7個行政村深挖農業、生態、文化、紅色旅游等資源,舉辦特色旅游活動,開展農特旅游產品推介,吸引游客和客商前來觀光和采購,加快生態資源向旅游資源轉化利用,拓寬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渠道;各支部積極組織黨員干部開展文明創建、扶貧濟困、環境整治等多種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了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該鎮結合“主題黨日”活動,組建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隊,開展“五必訪五必問”、義務修橋補路、幫扶慰問等服務活動,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以黨員牽頭組織群眾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引導村民形成積極健康、團結文明的生活方式。
豐富“黨建+產業發展”促增收。按照“培植新產業、穩定老產業、發展種養業、探索旅游業”的產業發展思路,該鎮因地制宜選好選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項目,大力發展以茶葉、山核桃、油茶、中藥材、泉水魚等特色種養殖產業,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生態特色種養殖產業基地,采取“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以有償服務形式或股份制參與,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該鎮連續舉辦了兩屆黃山茶園坪革命老區茶鄉開園節,開啟多形式“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主題體驗之旅,對接茶葉產業,吸引茶商、企業等采購。隨著交通條件的進一步改善,當地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未來的3-5年,以特色茶旅文化為名片,以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為依托,助推農事體驗游、采制游、農業休閑觀光游和農產品銷售等,豐富現代農業內涵,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創造長期穩定的經濟效益。
深化“黨建+志愿服務”凝聚力。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廣大黨員干部持續開展相關知識宣傳,堅決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松材線蟲病防控殲滅戰、森林防火持久戰、秸稈禁燒攻堅戰等,廣泛爭取廣大群眾的配合支持,提高群眾參與度,切實筑牢基層防控的銅墻鐵壁。二是優化人居環境。以“愛國衛生運動”志愿服務活動為契機,結合主題黨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活動,讓黨員“亮身份、作承諾、當先鋒、樹形象”。全鎮共分20個片區,不定期組織黨員身著紅馬甲進村入戶,當好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的宣傳員、示范員、監督員、引導員和實踐者。截止目前,共組織2000余人次參與河道整治,清理垃圾55余噸。三是打造鄉風文明。結合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活動,推進移風易俗,深入開展 “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創評活動,深入挖掘道德模范典型,推薦宣傳展示“身邊好人”事跡,共發放宣傳冊1000余份,營造文明和諧鄉風。四是創新社會治理。創新打造“黨建+鄉賢”模式,創新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努力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五好一升”目標,建立完善鄉賢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機制,活用“熟人”優勢,第一時間參與矛盾糾紛的處置、化解,努力將所有矛盾化解在最基層,營造了村集體經濟快速發展、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村容村貌根本性好轉、全鎮上下心齊氣順勁足的大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