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廣電臺訊(文/圖 史玉兵)近年來,歙縣許村鎮將黨建與文明創建相融合,用“小”措施帶來“大”改變,為文明城市創建加油助力。

黨建+組織領導。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文明創建工作,將其納入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加強領導,確保工作到位。成立由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為組長,分管負責同志為副組長,各村書記、相關部門站所辦為成員的文明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班子成員及各部門、各村共同抓、抓協調的領導組織和定期會議、督查、聯動等工作網絡,形成各村和部門站所辦積極參與、工青婦等群團組織聯動、廣大群眾共同努力的創建態勢和分工明確、職責清晰、上下聯動的創建機制。
黨建+文明宣傳。招募一批有號召力、影響力的黨員、退伍軍人、學校老師、鄉土文化能人近200名志愿者,建成理論宣講、農業生產、文化體育、治安巡邏、衛生健康、法治宣傳、暖心幫扶等多個模塊文明實踐志愿服務內容,用“土味鄉音”向村民群眾傳播新時代文明新思想、新政策、新知識、新風尚,提高群眾對文明城市創建的知曉率、支持率和參與率。
黨建+文明志愿。依托黨建構建“1+5+N”三級志愿服務體系。形成由1支鎮級志愿服務隊示范引領,5支村級志愿服務支隊齊頭并進,N支鄉賢、群眾等自發組成的志愿服務小分隊全面鋪開的全方位志愿服務體系。根據“每月一主題”的活動計劃,開展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志愿服務活動。黃山“365”志愿小分隊每月定點在許村敬老院開展公益服務,為老人洗頭、理發、聊天,力所能及傳遞愛心及溫暖,讓空巢老人“空巢”不“空心”,廣樹敬老之風。許村文體志愿服務分隊吸收文藝、書法、攝影愛好者等90余名志愿者組成“大刀燈”“板凳龍”非遺隊、高陽舞蹈隊、草根戲曲隊等7支小分隊在非遺傳承、傳統美德、家風家訓、移風易俗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黨建+文明勸導。“大爺,您腿腳不好,讓我來攙你一把。”“同志,車輛請按照停車線停入車位,不要影響交通!”每天8點不到,鎮上10余名學雷鋒志愿者便擺開“攤子”,上街執勤了。在文明城市創建中,設立了學雷鋒志愿服務臺,輪流在街上疏導交通、維持秩序、助人為樂。這些隨處可見的穿著紅馬甲,戴著小紅帽,印著志愿標志的志愿者被群眾親切地成為許村“活雷鋒”。
黨建+文明鄉賢。推選一批離任或退休老干部、老黨員作為新時代鄉賢,發揮鄉賢引領作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成立一支鄉賢巡邏隊,他們主動在村里主要道路上一天六次巡邏,對外來返鄉人員,上門細心做好思想疏導,加強責任意識和防患意識。同時,對本村轄區內的紅白喜事進行了提前勸導,延期辦酒席,有效規避了人群聚集傳染風險。疫情期間,鄉賢們免費為全鎮寫防疫宣傳標語200余條、貼公告100余張、上門勸導600余戶。在今年歙縣“7·7”洪災前后的搶險救災中,新時代鄉賢也發揮了積極的帶頭作用,累計參與許村社會治理達1000余人次。
黨建+文明實踐。人手“三件寶”,垃圾落地少。垃圾袋、一次性手套和垃圾夾,是每位志愿者上崗的“標配”。許村鎮給每位群眾志愿者制定的“標準”是每天撿拾不少于100個煙頭,其他垃圾隨見隨撿。大家在做好環境保潔的同時,維持街上交通秩序,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樹立“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停車有秩序,規矩記心中”的文明意識。
黨建+文明督察。加大對文明創建工作的督察力度,鎮紀委不定時對各村文明創建進行督察,切實以督察促整治,堅決克服麻痹松緊思想,為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文明創建工作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據悉,許村鎮在文明城市創建中,設立志愿服務點30余處,出動志愿服務人員2000余人次;在公共場所張貼繪制文明餐桌、光盤行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標語300余處,營造濃厚宣傳氛圍;對鎮街道、村主干道等破損路面進行全面提升,整修路面100余處,清理河道20公里,鏟除雜草30余噸,拆除亂搭亂建數百平方米,群眾對政府文明創建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