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廣電臺訊(文/圖 汪靜蕓)受持續降雨影響,歙縣三陽鎮發生嚴重內澇災害。該鎮各黨組織和廣大黨員以“災情就是命令,黨員沖鋒在前”理念為引領,迅速組建搶險救災突擊隊,既當指揮員,又當戰斗員,與廣大群眾一起奮力抵抗洪水侵襲,保護了群眾的生命安全,彰顯了新時代黨員干部的先鋒本色。

未雨綢繆排險情,關鍵時刻是老百姓的主心骨。進入汛期,該鎮先后8次在鎮村干部大會上強調防汛抗旱并部署推進相關工作,成立由鎮黨委書記、鎮長為雙組長的領導組,層層壓實責任,把防汛責任壓實到每一段河道、每一個片區,確保責任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按照實戰原則充實抗洪搶險預備隊和相應雨衣雨褲雨靴等防汛物資。7月6日晚至7月7日凌晨,面對持續暴雨,各村黨組織及時反應、積極應對,把搶險救災作為當前工作的頭等大事,連夜召開會議進行安排部署,緊急啟動預案,各工作組全力投入、逐級包保,措施到村、到戶、到人,通過敲銅鑼的方式叫醒沿河住戶,并進行勸導緊急轉移,當晚就轉移群眾達62人,鎮村兩級干部,始終與鎮域群眾心連心,凝聚起搶險救災的強大力量。

抗洪搶險見真心,沖在一線是最可依靠的依托。7月7日4時,歙縣緊急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命令。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率先垂范、靠前指揮,41名聯村干部全部下沉到一線,到崗到位、嚴陣以待,現場指揮和調度救災工作。對所屬片區受災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對居住在地勢低洼處的60余名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對29處倒塌房屋和76處損壞房屋進行現場查看,勸導轉移(投親靠友),并指導相應的農房保險程序;實地察看236戶房屋進水戶,并在洪水退去后幫助清理淤泥和垃圾;在123處道路塌方處設立警示牌,并在雨量較小時組織人員進行清掃,鏟車進行運輸;對550余畝受災農作物進行報災,最大限度減少群眾損失。關鍵時刻見精神,在搶險救災這場戰役中,廣大黨員干部樹起了一面面鮮紅的旗幟,獲得了群眾的肯定和認可,為群眾作出了表率。

互聯共享暖民心,基層黨支部是可靠的戰斗堡壘。面對險情,全鎮7個黨總支勇于扛起責任擔當,24小時值班值守在一線,在搶險救災中筑起了一座座“紅色堤壩”。白石源村黨總支24小時值班值守,連續奮戰排查村內易澇點排水、通渠,在接到大溪源站24小時降雨累計達172毫米時,發動更多黨員群眾巡邏,并連夜把可能遇到險情的群眾轉移到村委會。三陽村黨總支全體黨員干部在崗在位,時刻關注昌源河水清,并時時通過微信群通報險情,借助朋友圈的力量共享三陽洪水情況,便于群眾判斷出行;并在天快亮的時候,迅速組織村“兩委”成員及村里的黨員干部組成搶險隊伍開展溝渠清淤泄洪工作,及時解除該鎮正街險情。在災情面前,各級黨組織關鍵時刻沖得上、頂得住,體現出強有力的戰斗力、向心力和組織力,為取得搶險救災最終勝利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