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文/圖 魏曉凡)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深化“楓橋經驗”實踐,歙縣岔口鎮堅持黨建引領,注重建立鄉賢庫,發揮鄉賢在本村“人熟、地熟、事熟”的優勢,為家鄉發展引資、引技、引智,撬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鄉村振興事業,以鄉賢聚力引領鄉村振興新風尚。
夯實基層黨建,筑牢戰斗堡壘陣地
岔口鎮是革命老區,在加快新農村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該鎮通過內選外引方式創新打造了“黨建+鄉賢”模式,即從村里選出威望高、口碑好的基層優秀黨員,又吸引有廣泛社會影響力和道德感召力的外出鄉賢,組建起“黨員+鄉賢”隊伍,共同為鄉村治理和振興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形成黨建帶動、鄉賢助動、群眾主動的“鄉情效應”。通過該模式,進一步健全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創新群眾參與的體制機制,努力實現基層社會治理“五好一升”目標。
傳播鄉賢聲音,講好革命老區故事
岔口歷史上教育發達,文化積淀深厚,鄉賢名人輩出。有名躁縣內外的“梯云書屋”、“大洲公學”兩學處,一百多年來,培養出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其中包括吳門三賢(吳漋、吳槚、吳枌)、徽商杰出代表吳榮壽、愛國主義學者吳景超、金融學家吳承禧、號稱“江南一枝竹”的書畫家吳皖生、國際著名地理物理學家和第一位登上南極的美籍華人張逢鏗。該鎮富有革命傳統,有土地革命后期“金竹暴動”,解放戰爭時期“火燒竹筒坦”等遺址,有新四軍皖浙支隊副司令員程燦革命烈士等五處烈士墓。通過傳播鄉賢聲音,講好革命老區故事,學習革命先驅和當代鄉賢的優良品質,近年來該鎮通過充分挖掘鄉賢資源,打造“黨建+鄉賢”模式,大力弘揚鄉賢文化,在廣大群眾中培育和弘揚知賢、頌賢、學賢的社會新風尚。
鄉賢積極參與,助力基層治理創新
引導鄉賢參與排查化解矛盾糾紛,依托鎮村二級綜治中心和鎮司法所,并建立完善鄉賢參與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機制,注重對鄉賢人員進行培訓,組織開展法律法規知識學習教育,建立以鄉賢為主的矛盾糾紛排查隊伍,活用“熟人”優勢,推動鄉賢將調解陣地拓展到田間地頭,第一時間參與矛盾糾紛的處置、化解。對鄉賢調解工作進行廣泛宣傳,引導群眾有矛盾糾紛就近尋找鄉賢調解,探索吸納“鄉賢”全面參與鄉村基層治理的新模式;組織鄉賢定期深入網格巡訪,全面掌握網格內基本情況,及時協助處理網格內群眾投訴、問題隱患等“網格事件”,切實做到事件在網格中處理、矛盾在網格中化解、村民自治在網格中實現等。鄉賢積極參與,配合鎮綜治辦、司法所加強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宣傳,發動群眾提供涉黑涉惡問題線索,營造群眾廣泛參與的良好氛圍,形成基層治理創新推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工作的合力。
突出生態宜居,推進人居環境整治
該鎮堅持以基層黨組織為依托,以建立長效機制持續提升和保持環境優美為目標,通過黨委“領動”、支部“推動”、黨員“帶動”、黨群“互動”的“黨建+”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引領作用,以老黨員、鄉賢組成黨員示范組,帶頭開展配合整治工作,激勵群眾踴躍參與到環境治理中來,打消群眾的后顧之憂。成立由年輕黨員、進步青年組成的黨員志愿隊,主動參與到環境治理中來。同時,積極開展宣傳和勸導不文明行為,督促村民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黨員們以身作則、群眾爭先效仿,全面激發了全鎮黨員的活力,形成黨員看干部、群眾學黨員、黨建與人居環境整治同頻共振的有利態勢,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注重鄉風文明,傳遞和諧正能量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該鎮堅持以黨建為統領,發動鄉賢力量,共同傳遞和諧正能量,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岔口。一是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由黨委統一領導,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宣傳委員親自抓,各職能部門分工負責的體系和機制。該鎮領導班子在統一思想認識,明確主攻方向的同時,不斷加強基層文化骨干隊伍建設,鎮綜合文化站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2名,7個行政村分別配備文化專職人員,挖掘民間文藝愛好者,壯大農村文化隊伍,鎮村干部全力以赴為群眾文化工作添磚加瓦,出資出力,有些自己也參與到了群眾文化活動中,與民同樂。二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該鎮以當代的先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復活展演傳統工藝、徽州民俗、徽州民歌、徽州戲曲等,傳承弘揚徽州特色文化。黨員中心戶在鄉賢服務中身先士卒,并以服務精神和聲望威信率先垂范,引導鄉賢以自身的學識、技藝、經驗、專長及修養反哺桑梓,傳播鄉村正能量。在黨員的帶動下,鄉賢們積極宣傳學習黨的政策方針,弘揚和諧、友善、謙讓的社會風氣,做好群眾的志愿服務工作,發揮鄉賢志愿者的積極社會效應。三是提升群眾的內生動力。該鎮積極開展“我為發展獻一計”“最美家庭”“好家風”“好婆媳”創評等活動,大力弘揚互敬互愛、互讓互諒的家庭美德。實施典型引領,把“致富能手”“好婆媳”等群眾身邊的典型改編成文藝作品在各村進行巡回演出,增強群眾自立自強、勤勞致富的思想意識。四是踐行移風易俗新風尚。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熱心鄉賢的示范作用,引導身邊親朋好友文明節儉辦理各種紅白喜事,并結合第32個愛國衛生月宣傳活動,進一步推進“公筷公勺”行動,努力營造民風淳厚、儉約為尚的文明新風尚。
下一步,該鎮將積極搭建平臺,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全面推動鄉賢工作更上新臺階,以鄉賢聚力引領鄉村振興新風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