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廣電臺訊(魏曉凡)近年來,歙縣岔口鎮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深入挖掘、整合激發轄區內各類資源活力,打造“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品牌,加快美麗鄉村向鄉村振興邁進步伐,促進農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助力美麗鄉村產業振興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以組織振興筑牢鄉村振興的“主心骨”。深化“鄉村治理+旅游”,提升鄉村黨員干部鄉村治理能力和發展能力。一是夯實基層組織建設。鎮、村二級圍繞農旅品牌塑造,堅持“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走出去的是文化,引進來的是技術,多次開展交流互學,研究解決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鎮村干部謀劃策劃、組織協調、解決問題能力明顯提升。二是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鎮黨委政府積極探索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引導村“兩委”班子靈活運用“資源、資產、資金”三要素,通過土地流轉、轉變土地經營模式、入股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方式,發展村集體產業,增加村集體收入,助力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7個行政村深挖農業、生態、文化、紅色等資源,舉辦特色旅游活動,開展農特旅游產品推介,吸引大量游客和客商,加快生態資源向旅游資源轉化利用,拓寬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渠道。三是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該鎮結合“主題黨日”活動,組建黨員先鋒隊、志愿服務隊,開展大走訪大調研、義務清掃、幫扶慰問等服務活動,解決群眾實際困難。以黨員牽頭組織群眾開展各種文體活動,引導村民形成積極健康、團結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時,堅持把全面從嚴治黨貫穿到鄉村治理的各項工作,近兩年來,全鎮無群體事件發生,鄉村面貌煥然一新,人民群眾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以產業振興充實鄉村振興的“錢袋子”。深化“農業+旅游”,加快農業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培育壯大農村特色產業。一是帶動精致農業。該鎮舉辦了首屆黃山茶園坪革命老區茶鄉開園節,茶旅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岔口鎮是黃山市山核桃主產區之一,近年來科學種植山核桃12000余畝,掛果面積達6000畝。二是發展特色養殖業。該鎮大坑源村爭取集體經濟發展資金100萬元,在扶貧幫扶牽頭單位—黃山市供銷集團的大力支持下,建設2000平方米的泉水魚養殖基地,充分利用當地優質的山泉水資源,發展泉水魚養殖,以促進農戶和村集體共同增收。截至目前,泉水魚養殖基地共投入魚苗魚種10萬尾,發展態勢良好。三是壯大農業企業。通過舉辦農旅活動,該鎮通過舉辦“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系列、油菜花節等旅游活動,助推農事體驗游、采摘游、農業休閑觀光游和農產品銷售等,豐富現代農業內涵,促進農旅融合發展。四是提升農村電商。通過舉辦“品味歙縣 自在鄉村”系列旅游活動,對接茶葉產業,吸引茶商、企業等采購。茶廠積極做好新老客戶市場銷售對接聯系工作,使用線上交易和現代物流手段,探索推廣新型銷售模式,拓寬茶葉市場銷售渠道。五是促進鄉村旅游。該鎮地處綠水青山環抱的皖南邊陲,清澈見底的新安江支流——大洲源河(又名雙溪河)蜿蜒穿境而過,山青水秀,人杰地靈,有“二水重流、三山疊翠;龍門積雪、虎阜松林;三步金階,長潭觀魚;金灘趕月、石獅滾球”等十大風景名勝。還有大量的古建筑、豐富的文物古跡,是號稱“江南一枝竹”的書畫家吳皖生、國際著名地理物理學家、第一位登上南極的美籍華人張逢鏗的故鄉。該鎮富有革命傳統,有土地革命后期“金竹暴動”,解放戰爭時期“火燒竹筒坦”等遺址,有新四軍皖浙支隊副司令員程燦革命烈士等五處烈士墓。目前,竹筒坦已成為黃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為歙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十條愛國主義教育經典線路之一,來此參觀學習的黨員干部絡繹不絕。
以生態振興筑牢鄉村振興的“生態屏障”。深化“美麗鄉村+旅游”,大力改善村莊環境,助推生態振興。一是推進人居環境整治。該鎮堅持以基層黨組織為依托,以建立長效機制持續提升和保持環境優美為目標,通過黨委“領動”、支部“推動”、黨員“帶動”、黨群“互動”的“黨建+”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人居環境整治中的引領作用,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鎮7個行政村動員2600人次,共清理生活垃圾120余噸,清理河道、小溪70余公里,拆除旱廁15個,清理殘垣斷壁30處,鄉村顏值顯著提升。二是整治生態破壞亂象。強化野外巡護,打擊違法交易,實施村級生態護林員網格化管理,著力抓好野生動物保護野外巡護看守工作。聯合大阜森林公安派出所對轄區內農家樂、飯店、菜攤等開展專項檢查;對獵捕野生動物的人員進行摸排登記,收繳鐵夾673個,嚴厲打擊野生動物交易行為,對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行為保持持續高壓態勢。加大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巡查、監測力度,守護好餐桌安全。截至目前,累計出動執法巡查220余人次。
以文化振興夯實鄉村振興的“文化糧倉”。深化“文化+旅游”,復活展演傳統工藝、徽州民俗、徽州民歌、徽州戲曲等,傳承弘揚徽州特色文化。一是加強文化隊伍建設。建立健全由黨委統一領導,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宣傳委員親自抓,各職能部門分工負責的體系和機制。該鎮領導班子在統一思想認識,明確主攻方向的同時,不斷加強基層文化骨干隊伍建設,鎮綜合文化站配備了專職工作人員2名,同時挖掘機關事業單位干部文藝特長,將有愛好、有激情、有特長的人員納入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范籌,充分發揮其應有作用。7個村分別配備文化專職人員,挖掘民間文藝愛好者,壯大農村文化隊伍,各村主要負責人及其他村干部更是以身作則,全力以赴為群眾文化工作添磚加瓦,出資出力。二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該鎮積極舉辦各類文體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結合“元旦”、“春節”、“三八”、“六一”、“七一”、“中秋”等重大節日,開展體育比賽、歌詠比賽、廣場舞比賽等。近年來,大范圍開展了“魅力岔口、文藝匯演”、“革命老區云飛揚文藝匯演”、“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文藝匯演”等大型廣場演出,并定期不定期邀請市文聯、縣文化館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三是提升群眾的內生動力。該鎮創新工作舉措,逐步推進由“送文化”到“種文化”的轉變,切實增強“輸血”和“造血”互動作用。并積極開展“我為發展獻一計”“最美家庭”“好家風”“好婆媳”創評等活動,大力弘揚互敬互愛、互讓互諒的家庭美德。實施典型引領,把“致富能手”“好婆媳”等群眾身邊的典型改編成文藝作品在各村進行巡回演出,增強群眾自立自強、勤勞致富的思想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