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風古韻長,發展踏歌行。剛剛過去的2019年,歙縣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數字最有說服力:2019年,全縣預計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5%;財政收入增長5.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8%;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21.5%;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6%和9.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減排均完成市政府下達目標。
回望2019年,歙縣加快轉型升級,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質”成為最強音、主旋律,實現了工業經濟增效、精致農業增收、現代服務業增速。其中,全年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2戶、高新技術企業9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5戶,園區上繳稅收7.8億元,同比增長27.8%;改造茶葉、枇杷等特色農產品基地3萬畝,茶葉一產產值達9億元。186個村完成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消除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下薄弱村;加快推進新安江“一核兩線”建設,全面啟動“皖浙1號旅游風景道”打造,百里大畫廊深渡段重點設施項目被評為全國優選文化和旅游投融資項目。“品味歙縣·自在鄉村”農旅品牌日益響亮,全年接待游客115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104.1億元,再次成功入圍中國縣域旅游競爭力百強縣。
改革創新是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2019年,歙縣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活力加速釋放。主要表現為:深化改革展現新氣象。取消前置審批事項9項,市場主體設立、變更、注銷等61項高頻事項1個工作日內完成,開設長三角辦事專窗,30項企業、21項個人事項實現互通互辦,進一步促進權力“瘦身”、服務“健身”,便民惠民效應初步顯現;“融杭接滬”跑出新速度。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去年底,新安江重點水域1564戶漁民全部退捕上岸,再次彰顯了歙縣堅持生態優先、保護環境的信心和決心。
同時,做好新安江綜合治理“長效版”“拓展版”“推廣版”文章,一體化開展城區雨污分流和農村“三大革命”。不斷創新環境治理方式,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在全省率先完成河長、林長“雙長制”一體化建設實踐探索,管林治水更加高效。
“水清、岸綠、景美、路暢……”談及城鄉變化,在外務工回鄉過年的市民陳先生坦言,“城鄉面貌大為改觀,而且管理更加精細、人性化。”2109年,歙縣以爭創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統籌實施城建“八大工程”,布射河治理工程竣工驗收等項目加快推進。完成236戶棚戶區和5個老舊小區改造,徽苑廣場夜市攤順利搬遷,城關小學城墻下臨時攤點群平穩撤離。同時,還優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規范站點設置和命名。
發展的最終目標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2019年,歙縣立足共建共享,深入開展脫貧攻堅,高標準實施33項民生工程,有序推進徽文化活態傳承利用,全面發展社會事業,全力保障社會和諧穩定,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