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7月29日訊(洪黎明)歙縣徽城鎮新州社區探索創新工作方法,推行以“網格化+協商治理”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暢通群眾訴求渠道,調動居民群眾更廣泛更直接的參與公共事務的決策、管理和監督,推動形成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為推進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不斷注入新的生機活力。
立足網格化管理,建立基層民主協商制度。以社區網格化社會治理平臺為依托,把民主協商引入黨建統領網格化社會治理工作,按照“代表性、公認性、穩定性”的原則,從社區黨組織、居委會、居務監督委員會、駐社區單位(歙縣第二中學)等人員,注重吸納威望高、辦事公道的老黨員、老干部、“兩代表一委員”、轄區在職黨員、社區志愿者以及社會工作者及其他利益相關方作為協商主體,并負責收集民意和議題。
立足網格化管理,搭建民主協商議事平臺。2017年成立社區協商議事機構——社區工作協商委員會。下設協商議事會及協商議事小組,并在新州居民片區、范村長湖組各設立協商議事點,利用社區現有辦公活動場所開展協商議事。充分利用網絡互動平臺。通過網上公開征求意見,同時利用“新州印記”微信群,充分聽取轄區居民意見建議,擴寬社會公眾參與民主政治渠道,使社會各界人士利益訴求和意見建議得以充分表達。
立足網格化管理,嚴格基層民主協商程序。廣開渠道收集議題。通過網格員入戶走訪、居民提議、QQ微信等方式,收集相關協商議題;制作了社區民情連心卡,公布了網格員電話、社區辦公電話及QQ群號碼;社區黨組織邀請各方代表,采取民主協商、多方聽證等方式,共同商議社區的重大事項。同時,廣泛征求意見,確保實施方案科學、可行。
“紫經大道與新州居民小區路口處亂堆亂放、流動食品攤販要進行整治,將空地硬化作為停車場”…… 協商內容小到居民區的美化綠化、居民生活垃圾桶的擺放位置、居民區車輛亂停亂放,大到小區基礎設施改善、居民休閑健身廣場等問題都可以通過協商達成共識,同時對協商結果及時公開,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協商結果落實。2018年以來結合如火如荼的創城、創衛工作,通過組織開展協商,以推進“雙創”工作為契機,化解小區停車難、二中教師宿舍區亮化及新州居民區自來水管道改造、居民區環境治理、露天排水溝改造、新州東路改造、居民小區安裝監控等10余個民生問題,破解制約“雙創”推進的難題,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
突出問題及時解決。“17年的陳年舊賬終化解”“長湖組居民休閑廣場改造”“新州居民小區停車場”等多個成功協商典型案例,回應和滿足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訴求,扎扎實實做到扣民生之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憂。通過協商議事,暢通了不同利益訴求方有效溝通的渠道,通過多元主體對社會治理、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合作管理,及時發現和化解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矛盾和問題,避免問題擴大化,有效解決了民意反映不充分、干群溝通不順暢、歷史問題難解決等難點問題,積極運用協商調解手段化解糾紛,實現了“矛盾糾紛不出社區”的目標,奏響了基層社區的和諧曲。
社區協商工作全面推行,經過網格一系列“微協商”、“微治理”的開展,網格化服務居民形成了常態化,變“等群眾上門”為“上門走訪、主動服務”,通過“網格化+協商治理”模式,解決群眾切身問題,通過居民自治破解文明創建難題,并逐步完善工作機制、創新工作形式,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上全面深化平安建設,不斷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