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6月10日訊(汪文俊)歙縣抓住“融杭”新機遇,對標江浙滬,找準切入點,把握融合面,在“三農”事業中,奮勇爭先,干實事,得成效,推動農業農村參與長三角,實現高質量發展。
建設優質農產品的“大基地”。該縣積極對接杭州都市圈市場,發揮“高山林,中山茶,低山果”立體種植優勢,大力發展以茶葉、貢菊、枇杷、皖南花豬等特色農產品為代表的現代農業。實施茶產業提升工程,在“三品一標”認證茶園26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7.3萬畝的基礎上,加快老茶園更新改造步伐,推進茶葉標準化產業園建設,生產高端茶產品;鞏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成果,以三潭枇杷躋身省“特色產業+金融+科技”發展試點縣為契機,新建高標準示范園5000畝,已建成精品果園10個;繼續優化畜牧業養殖環境,在皖花家庭農場、凝力生態農業公司等5家規模養殖場推廣發酵床養殖技術,增加優質畜禽產品存欄量,擴大良種蔬菜生產面積3000畝,豐盈“菜籃子”供給。按照優質高效要求,持續做大做強,培育大批讓江浙滬市民安全放心、綠色有機的農產品供應基地。
打造鄉風文明美麗“山居圖”。該縣利用綠水青山的生態資源和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底蘊,全力建設“詩畫”大花園,全力推動“融杭”大行動,全力書寫“美麗”大文章。以農村“三大革命”為抓手,突出鄉村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優美,風景秀麗如畫的特點,做好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奮力營造長三角綠色和諧幸福新家園。今年該縣圍繞“品味歙縣、自在鄉村”主題,凸顯“鄉情、鄉愁、鄉味、鄉游”情調,分成四季板塊,精心策劃舉辦了“第九屆中國黃山油菜花攝影節”、“問政貢筍節”、“三陽茶旅文化節”等系列農事節慶活動,宣傳鄉村文化內涵,展示農村人居環境改善、美麗鄉村建設成效,促進了鄉村全面發展,推動著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變,掀起了鄉村旅游新熱潮。在鄉村振興的引領下,歙縣的大山村落里、新安江畔、醉美皖浙1號風景道上,人們正描繪著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美麗山村新畫卷。
爭創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該縣堅持產業為先,做足農旅結合文章,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打造城市居民向往之的田園綜合體。皖浙兩省交界地的街口鎮與杭州市淳安縣毗鄰,從同飲一江水到共享一個圈,“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的實踐使“兩山理念”落地生根,結出新花穗。前山名醫村特色產業發展項目總投資額55000萬元,今年將完成8000萬元的建設內容,包括流轉土地500畝建設中草藥發展研究基地,修繕和改造古民居150棟,新建研學基地綜合管理部、接待服務區及配套基礎設施等,立足新興產業做文章,發展禪修養生、研學文創、休閑度假等新業態,深化農文旅融合,推進一體化建設。一個個撲面而來,獨具徽州新田園特色的綜合體,成為鄉村振興三產融合的示范樣板,激發了鄉村活力,帶動村民致富。
勇擔深化農村改革“領頭雁”。該縣大力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村“三變”改革,激發農村各類要素活力,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確保今年村級經營性收入每村達到5萬元以上,農民來自村集體財產性收入明顯增加,讓改革紅利得以充分釋放。盤活閑置農房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改革任務。新年伊始,《歙縣閑置農房經營權證》首發式在縣江南農村產權交易分中心隆重舉行,黃山中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取得了首證,開創全省先例。去年以來,歙縣抓住全市整縣盤活閑置農房試點機遇,充分利用優美的田園風光、燦爛的徽州文化、眾多的古村民居,用足用好試點政策,多渠道盤活利用,取得實質性新成果。開年后不久又選擇了王村鎮煙村、長陔鄉谷豐村、上豐鄉趙村等6個村整自然村推進,作為全縣閑置農房盤活的重點村,創新保護利用運營方式,探索村集體統一收儲,再與社會資本入股合作的盤活利用模式,既壯大集體經濟,又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剛剛過去的5月,歙縣誕生了全市第一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書,此舉打通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最后一公里”。今年全縣將基本完成182個村的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和50%以上比例村的“三變”改革任務。當前各項改革任務正對標對表加速度推進,蹄疾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