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春耕春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在歙縣廣袤的田野上,隨處可見“鐘點工”忙碌的身影。他們大多是來自附近各村的留守婦女,不僅幫助種養大戶解決了用工燃眉之急,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從基地開工種菜到現在,我在這里已經干了一個多月了,給基地育苗、鋤草、澆水、起菜,平均每天能掙100多塊錢。”3月11日,筆者走進歙縣桂林鎮高標準蔬菜大棚基地,看到十多名上了年紀的村民正在基地里忙活著。今年56歲的方甜桂經人介紹,自春節后就在基地里打工。“像我們這種上了歲數的人,外出打工不容易。但在家門口去種植大戶的田地里打打鐘點工,很多人搶著要哩。”村民方甜桂一邊翻土除草,一邊樂呵呵地說道。
像方甜桂一樣,越來越多的農事“鐘點工”走俏田間地頭,成為種植大戶眼里的“香餑餑”。這些“鐘點工”一般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居多,他們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工種”,實現了看家、增收兩不誤。
“去年一年,我一個人在家門口打工就掙了萬把塊錢,既照顧了老人孩子,家里的日常花銷也夠了,很劃算。”相隔不遠,正在給秧苗施肥的汪飛仙也高興地向筆者說起在家門口做“鐘點工”的好處。
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歙縣緊緊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積極打造優良茶苗、高山蔬菜、覆盆子等特色農業產業,培育種植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400多個。每到農忙季節,不少種植專業合作社和種植大戶用工便會“捉襟見肘”,這使當地的農村留守婦女、老年人等勞動力群體,在農村人力資源市場深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