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更好地發揮竹經濟的帶動作用,歙縣石門鄉因地制宜就近打造就業扶貧驛站,吸納貧困戶就業,讓他們在家門口“上班”,靠著勞動走上脫貧致富路。
2月24日,位于石門鄉就業扶貧驛站內的石門徽菜特色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里一派忙綠的景象。貧困戶朱美娟嫻熟地將加工過的竹筍裝袋按照大小稱重,再裝進包裝袋中塑封。由于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癥,不能從事重體力勞動,此前她只能在家干一些簡單的農活。而自從鄉里有了就業扶貧驛站,朱美娟不用外出,在家門口就能有活干,這讓她很開心:“扶貧驛站為我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尤其是特色農產品加工,流程不復雜,操作起來沒有什么難度,加上勞動強度低,很適合我們這樣的勞動力。一個月多的時候,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去年,我們家成功脫貧。”
去年,該鄉以當地資源開發為基礎,以安徽石門徽菜特色農產品加工有限公司為載體設立就業扶貧車間,提供就業崗位40余個,就近吸納當地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30多人就業。就業扶貧驛站負責人朱愛珍介紹,用工多的時候,能達到上百人,平時比較固定的工人有30人左右。驛站用工工資按小時計算,每小時約為10元,做的多的,一個月能有2000多元,少的也有1000元上下。
據介紹,石門鄉就業扶貧驛站自去年正式生產以來,溢價收購200余戶貧困戶農產品,生產鮮筍肉40萬公斤,年產值在300萬元左右,不但為當地的貧困戶就近就業提供了便利,也通過電商平臺,讓當地農民足不出戶就能將農產品銷售出去,實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