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1月29日訊(潘潔)近年來,歙縣許村鎮突出改革創新,積極探索“黨建+”新模式,逐步建立以黨建工作為引領,打造產業興、農村美、鄉風淳的生態宜居鄉村。
“黨建+脫貧攻堅” 鋪就創新致富路。充分發揮黨委核心領導作用,黨組織和黨員示范引領作用,實施“雙強雙帶”工程,發揮山里山茶業有限公司、謝裕泰茶業、化忠蔬菜專業合作社等本地龍頭企業作用,通過“企業+合作社+電商”“致富領路人+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把黨組織建立在產業鏈上,把致富領路人聚集在產業鏈中,圍繞本土“1234”特色產業(即一條魚二朵花三種筍四個果),建立“扶貧車間”,開設旅游扶貧專柜,提升產業扶貧“造血”功能。2018年以來,支持發展特色產業扶貧資金34萬余元,小額信貸資金217萬元,共帶動50戶貧困戶產業發展,簽訂農產品收購協議315戶,實現新增勞動就業50余人。
“黨建+創城創衛” 倡導生態加速度。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主題黨日”為載體,通過黨員活動、志愿者活動,將環境整治與“網格化管理”結合,全面排查環境衛生,開展以鎮村干部、群眾黨員、村保潔員、公益性崗位為主體的環境整治活動。依托“鄉村游”特色資源優勢,堅持點線面鏈接、集群式發展,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名片,將20余名黨員合理安排在“每一處古建、每一片山林、每一段溪流”。全年實現藍色屋面整治20000多平方,新建生態停車場3處、旅游公廁2處,新增6家特色民宿、10余家地道農家樂等,慕名前來體驗鄉村生活、繪畫寫生的人群接踵而至,開創了許村旅游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喜人局面。
“黨建+鄉村振興” 打造改革新藍圖。充分發揮支部戰斗堡壘作用,探索推進“1+N”,構建了鎮村兩級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掃黃打非”聯絡站、老年大學、文化廣場、未成年人之家五大平臺,挖掘許村歷史文化中豐富的傳統道德教育資源,圍繞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群眾提供“點單式”教育服務,增強農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意識和主人翁意識。2018年全鎮修繕灌溉水渠、排水溝、水塘、生態護壩等投入114萬余元;新增70只太陽能路燈;新建605平方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建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6個、“掃黃打非”聯絡站6個,開展各類文藝及民俗活動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