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汪琦、卓欣怡)春暖花開,一派生機盎然。走進歙縣王村鎮橫關村,一幅“天藍、山綠、水清、地凈”的和美鄉村新畫卷呈現在眼前。可誰知,2018年以前,橫關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在10萬元以下,幾乎沒有任何經營性資產,村級集體經濟基礎薄弱的問題一直制約了橫關村的發展。四年時間里,橫關村如何破繭成蝶,實現鄉村振興?橫關村黨總支書記沈海燕說,這都是因為有了省市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好政策。緊扣“引進一批人才、創意一批產業、帶富一方百姓、壯大一村經濟”的目標定位,橫關村積極利用省級貧困村在脫貧攻堅項目庫謀劃契機,立足村情大膽探索、匯聚產業活力,闖出一條黨組織“牽線”、金融“搭臺”、信用“串聯”、群眾“唱戲”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之路。

在歙縣王村鎮,像橫關村這樣在近年發生巨變的村還有很多。這是王村鎮搶抓政策機遇,全面推行“黨建+”理念,傾力打造“雙培雙帶”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鄉村運營”為鄉村振興點燃引擎、“聚才引智”為鄉村振興注入活水、“富民強村”為鄉村振興添磚加瓦的“四個一加一”模式,多措并舉消除集體經濟落后村,鑄就鄉村振興的“黨建引擎”的成果。
抓實村級集體經濟“一把手”工程。王村鎮黨委積極落實中央、省、市、縣委決策部署,主動作為、自我加壓、高位推進,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一把手”工程。結合各村實際,研究出臺《王村鎮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攻堅年行動方案》,形成一村一策,明確各村目標任務、發展途徑和工作要求。通過月月賽、季季評、年度考的工作機制,分析部署各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工作,對落后村居及時調度,研究出臺《王村鎮黨建帶群建促鄉村振興滿天星“造星工程”實施方案》,將村集體經濟完成情況納入村書記年度考核。通過召開村書記論壇和新安夜話,產生思想碰撞,研究制定《王村鎮2023年度“一村一策”集體經濟提升方案》,讓各村有思路、有抓手、有行動。
找準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路。王村鎮推進實施“六業千億”和“兩強一增”行動計劃,持續深化鞏固“造星工程”黨建計劃,充分利用鎮域內資源,實行一村一品,發展“一園三基地”(電商產業園區、特色種植基地 、精致農業基地、美麗茶鄉基地)特色產業體系,走出了一條“黨建+特色產業”促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徑。扎實開展招商引資、招大引強工作,構建完善引鳳回巢、引鳳來巢工作格局。加快培養“五類人才”,大力培育農村高素質農民隊伍,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全鎮引進各類優秀人才133人。充分利用集體閑置資產,盤活資源,變“冷”為“熱”,激活農村“沉睡資產”,充分利用房前屋后閑置地和本土材料因地制宜打造歙美“五小園”,充分發揮土地資源效益,把八村村后塘、橫聯村旃田精心打造成歙美“五小園”,做到“一村一景、一戶一景、一步一景”。
村企“手拉手”共促發展。成立王村鎮村企聯合黨委,圍繞組織共建、產業發展、村級閑置資源資產盤活利用、企業困難協調、農村務工信息轉化等內容進行共商共議,引導構建黨建工作一起抓、社會責任一起擔、經濟發展一起幫的格局。結合鄉村運營創新試點工作,打破村域、行業壁壘,積極探索創新“強村公司+”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積極對接實施涉農小型工程項目,成立村集體勞務隊,與在本地承建工程項目公司開展勞務服務合作,依法依規參與村級集體經濟項目建設,助推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22年度全鎮各村通過實施小型工程項目及成立村集體勞務隊開展勞務服務共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70.6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