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大碰撞”、觀點“大交鋒”推動鄉村大發展,在歙縣霞坑鎮石潭村,一幕幕訴情懷、吐心聲、講合作、謀發展的“新安夜話”正在溫情上演……
修村志,留夢里鄉愁
為守護一片文化晴空,霞坑鎮石潭村開展實施了村志編纂工程。
2022年,石潭村榮獲鄉村運營優秀村集體,隨著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霞坑鎮黨委認識到,更應讓文化與經濟實現同頻共振、同興共榮。
在新安夜話·霞坑鎮村志修編助力鄉村振興座談會上,霞坑鎮黨委書記張善山就當前石潭村的人文現況及修志謀劃進行了介紹,雙方一致認為,加快整理挖掘鄉村文脈,搶救文化歷史記憶,不僅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要務。
謀定而后動,任重而道遠。
下一步,霞坑鎮將圍繞“成立編寫組、確立篇目和撰寫凡例、征集資料、編寫初稿、志稿編纂、組織評議”等程序開展工作。目前,已邀請縣檔案館專業工作人員進行了業務培訓與編纂指導,整合域內鄉土人才資源,凝智聚力,建立網絡文化智庫。并挖掘了本地飲食、服飾、節慶、家風家規、村訓村規等傳統文化。一系列舉措旨在延續村的文化根脈,構建鄉愁記憶傳承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談發展,繪強村圖景
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
霞坑鎮領導班子成員、石潭村黨總支書記等人,借霞坑徽城“新安夜話”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交流座談會契機,結合當前發展存在的困難聚智慧、凝共識、謀發展。“缺乏能人企業帶動,村集體發展路子不寬。”“增收能力有待提升,干部在項目建設時,對引領農村經濟發展信心不強、動力不足、辦法不多。”
雙方就一個個村集體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逐一進行研究,謀劃長遠之策。“立足實際,石潭村村集體發展最佳模式是旅游拉動,依托當地優質自然資源,開發旅游品質較高的景點,引爆和撬動當地旅游經濟發展。”“村落建設也是石潭村的一個重點,以歷史文化村落建設為載體,拓展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打造村域景區、農家樂、民宿經濟等。”……
方向精準,策略有方。
霞坑鎮黨委書記表示,這次座談會雙方交談甚歡,互相借鑒學習,收獲頗豐,村集體經濟發展必上新臺階。下一步還要持續探索村集體經濟長效發展機制,創新思路,著手謀劃“下汰咖啡屋”等項目,努力打造田園觀光、鄉村休閑、鄉居度假于一體的宜居宜游新鄉村,構建新格局。
謀融合,建畫里鄉村
春風里,金燦襲人的菜花,將石潭最艷麗的姿態展現得淋漓盡致。一股因“賞花游”激活的鄉村文旅經濟持續升溫。今年,油菜花期周末高峰期日均游客近4000人次,為景區周邊農家樂帶來了源源不斷的客流量。“花名片”激活了“花經濟”,一朵花換發了一座古村的新生機。
花月夜,走基層。
菜花怒放時,縣委書記汪凱、縣委副書記吳志平相繼深入石潭村開展鄉村旅游調研,在花田上與游客嘮日常,在云海邊同農家樂經營者聊生計。“不愧是中國攝影天堂,朝有云海,晚有落日,再配上這金燦燦的油菜花,感覺千里迢迢來這里,值了。”“這里景色是可以的,美中不足的就是交通道路太過狹窄,車不好停,景區廁所也離得遠。”交流中,游客們說心聲、村民們道期盼。
縣委書記汪凱對鎮村干部說,按照“全景石潭 全域旅游”發展理念,鎮村要以徽州文化資源、高山自然資源為依托,在配套設施完善、服務保障優化上面再下功夫。如何著色“四季花海”富居圖?鎮村要按照“農業+文化+旅游”發展定位,村集體統一流轉、平整農戶土地,將零碎的閑置土地連成規模化的種植基地,推進下汰、湖山、北山一線串珠,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生態旅游度假集群。
聽建議,理思路,抓落實。
目前,霞坑鎮制定出臺了旅游公廁、景區停車場建設管理行動方案,著力補短板,在適當位置新增基礎設施,提高接待飽和指數,豐富游客游覽感受。謀劃通過士地流轉、林相種植、閑置農房收購、統一茶園改造等方式,全域推進綠化美化、古建保護等 “微改造”,致力走出一條農文旅融合創收的新路子,最大程度讓村民增收、讓村集體受益。(文/朱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