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 (圖/文 朱媛媛 朱海濤)近年來,三陽鎮立足實際,深挖自身潛力,在探索強村公司發展新路徑上大膽嘗試,為鄉村振興開拓新思路,激活村集體經濟“主引擎”。

三陽鎮共成立鎮級振興公司1個和村級強村公司6個。鎮振興公司于2021年12月30日成立,注冊資本350萬元。同時結合各村產業定位命名強村公司。目前鎮、村兩級公司均已開展經營活動,截至9月底,三陽鎮已完成集體經濟收入333.52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2.62%,鎮級振興公司實現凈利潤45.42萬元。
“變廢為寶”打造村集體經濟新引擎
一是棄土場再利用,開啟“生態經濟”。山核桃是三陽鎮主要產業之一,2022年三陽鎮在杭黃高鐵棄土場上,投資130萬元打造三陽鎮山核桃水籽交易市場,對三陽鎮鎮域范圍內的加工戶進行集中整合,建設11個山核桃脫蒲間,裝機11臺套,對山核桃加工污水進行酸堿中和、絮凝沉淀、脫色處理后抽運至污水廠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一江清水出新安。8月底項目投產使用,由葉村強村公司負責運營,日均脫蒲加工山核桃150萬斤,日均交易額約600萬元,山核桃季實現交易額超8000萬元,打造皖浙最大的山核桃水籽現貨交易市場。僅山核桃季的市場租金就給村集體經濟增收12.1萬元,全年預計可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
二是棄渣再利用,促進“循環經濟”。杭黃高鐵施工遺留棄渣約20萬噸,隨意堆棄存在安全隱患,且治理和復墾難度大。三陽鎮與縣直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由鎮振興公司實施棄渣處置項目,將棄渣加工為建筑材料,既消除了安全隱患,又節省了整治費用,可以給振興公司帶來近百萬元的收入,同時加工企業租賃場地,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實現了鎮、村、企“三贏”,更為三陽鎮循環經濟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變
一是搶抓露營熱,點亮“夜經濟”。由三陽鎮中村強村公司對昌源河邊建設高鐵站時閑置下來的棄土場和荒灘,進行規劃,打造了集燒烤、唱K、露營、游船等娛樂活動于一體的閑陽露營基地項目。強村公司發揮市場化運營模式,面向社會引進運營商,與黃山徽之家等文化旅游公司簽約,村企聯建,以強村公司做規劃建設,運營商投入項目運營的合作模式,組成村企分工合作的合伙人機制,互利共贏,截至目前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
二是展鏈強鏈,壯大山核桃產業。三陽鎮通過高峰、白石源、三陽村聯建,在村內閑置的存量建設用地上規劃建設農民創業園,現一期廠房已建成,并引入安徽小肥球食品有限公司,延展山核桃加工產業鏈,帶動周邊80余名村民本地就業,給村集體經濟增收30余萬元。同時為了解決山核桃等農產品保鮮問題,該鎮謀劃了農產品分揀中心項目,預計將給村集體經濟帶來純收入約20萬元。
“變舊為寶”迸發古村新活力
一是舊宅變產業,業態興文旅。竹鋪村流轉閑置房屋經營權,布置完善善山酒館、鐵匠鋪,茶香面館,打造旅游新業態。今年竹鋪強村公司先后舉辦了“年豬宴”民俗推介活動、“躲進鄉野 盡享清涼——茶香竹鋪親子一日游”、黃山市老年大學戲曲協會茶香竹鋪文化行、“曬秋慶豐收 復古游村落”等多場體驗游活動,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帶動了周邊群眾增收。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與茗水溪茶業公司達成協議,采取“強村公司+社會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流轉了荒廢多年的茶園200余畝,并承租閑置房屋打造大方茶樓,以茶為媒,打造茶旅研學產品,提升茶文旅品質。
二是舊祠堂變展館,搶抓研學游。將村內舊祠堂修繕改造成紅色展示館、鄉村振興館。三陽鎮地處皖浙交界處,是革命老區,有許多蕩氣回腸的紅色故事,三陽鎮充分利用自身紅色資源,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對三陽村一處舊祠堂的改造維修,建成一個集圖片、文物、影像、黨史培訓、紅歌教習為一體的體驗式紅色展示館。竹鋪古祠堂改造成了集村史館、農耕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為一體的鄉村振興館。今年以來承接旅行團、研學團接待游客2萬余人次。(朱媛媛 朱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