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文/圖 魏曉凡 張強)近年來,歙縣岔口鎮以“鄉風民風美起來、人居環境美起來、文化生活美起來”為目標,把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鑄魂工程,不斷提升村民整體素質,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移風易俗,讓鄉風民風美起來。結合老年助餐服務等10項暖民心行動,岔口鎮依托大坑源村老年食堂、井潭村公益食堂,多措并舉引領文明用餐新風尚,實現“餐桌‘增彩’、吃飯‘減負’”的目標,讓百姓的便利近在咫尺,幸福感滿滿。
為了改變鋪張浪費、盲目攀比的社會風氣,2017年在井潭村黨總支、村委會和鄉賢的積極宣導下,廣泛走訪和征求群眾意見之后,一致同意成立公益食堂,統一管理村內婚喪嫁娶事宜,并研定了《井潭村公益食堂管理制度》,并把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得到了干群的積極響應。目前,井潭村公益食堂累計承辦宴席1200余桌,為群眾減少人情消費開支60余萬元。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壯大經濟,更要“富腦袋”提振精神。該鎮廣泛開展群眾性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為主題,學習評選“最美家庭、好媳婦”等榜樣,進一步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美麗鄉村,讓人居環境美起來。在岔口鎮周家村的庭院外墻,一幅幅描線精美、色彩艷麗的墻畫栩栩如生,鄉間村道曲徑通幽,農家小院精美舒適,房前屋后干凈整潔。
人居環境關乎千家萬戶,也是農村文明程度最直觀的反映。該鎮堅持把美麗鄉村建設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以“微改造、精提升”工程為抓手,深入實施“五微”行動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聚焦產業豐美、環境優美、鄉風純美、社會和美、生活甜美,著力打造鄉村振興新典范。目前,該鎮已建成3個省級美麗鄉村中心村,7個行政村常態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護,讓鄉村美麗永駐。

送戲下鄉,讓文化生活美起來。環境變美了,生活變富了,鄉村文化建設也不能落下。“前幾年我患上了風濕性關節炎,行動不便,甭說看戲了,就連生活都難以自理。今個大戲送到村口,我坐在自己家門口就能看上戲了!”家住岔口鎮湖嶺村村民姚家順說。演出現場十分火爆,黃梅戲《家和萬事興》《牌環記》等經典傳統戲集專業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讓村民們在家門口坐享文化盛宴。

表演的是節目,滋養的是心靈。為了使“文化要素”在鄉村振興路上做到不缺位、有擔當,岔口鎮將堅持文化鑄魂,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打好鄉風文明硬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開展優秀電影播映、文藝匯演、法治宣傳、科學普及等活動,滿足農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讓全鎮廣大群眾文化生活美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