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新聞網訊(文/圖 魏曉凡)近日,天剛剛放亮,家住歙縣岔口鎮岔口村5組的凌建英夫婦倆就忙著采摘桑葉喂蠶了。這幾天正處于蠶進入結繭期的關鍵時刻,倆人一刻也不敢大意,每天至少要喂養三到四次。
“我養蠶有十幾年了,日子是一年比一年好。”今年60多歲的凌建英一邊給蠶添加桑葉,一邊笑著說。

在蠶房里,記者聽到了許多關于養蠶的技術經驗。養蠶是一項精細活,蠶又特別敏感小氣,不僅是喂食時間需要注意,就連蠶房里的溫度、濕度、衛生和通風條件都很有講究。
“一張蠶有2萬多個蠶卵,從蠶籽到結繭28天左右,能產50公斤左右的蠶繭。養個蠶,像養個小孩一樣,要特別細心才行,聽到它們‘沙沙沙’吃桑葉的聲音心里就舒服。”說起蠶,凌建英如數家珍。
像凌建英這樣通過栽桑養蠶致富的家庭在岔口鎮不是個例。該鎮現有桑農200余戶,桑樹種植面積達2000余畝,2022年農戶養蠶280張,預計產繭1.4萬余公斤,價格每公斤約45元,興桑養蠶,綠了村莊,富了百姓。

蠶桑產業如其他的農業產業一樣,行情有起伏,價格也時有波動,每年養蠶量、出繭量都不同。在歙縣金鳳凰繭絲綢有限公司門口整齊地放著用竹筐或麻袋裝的雪白蠶繭。“這些是這兩天從蠶農手中收購的蠶繭,要經過漂繭、開棉等加工處理后會制成蠶絲被、絲綢等紡織品,銷往全國各地。”老板娘張年月開心地向大家介紹道。張年月是這個行業里“經風見雨”的“過來人”,如今市場對絲制品需求量大,無論行情怎么變,她對繭絲綢廠繭絲的質量和銷量,始終充滿信心。據悉,金鳳凰繭絲綢廠現吸納本地人就近就地就業30多人,帶領村民一起勤“繭”致富。
景美了、安居了、就業了……傳統的蠶桑產業煥發新生機,群眾的“錢袋子”也鼓起來了,鄉村振興之路也越走越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