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廣電臺訊 (圖文/魏曉凡、何社發)近日,歙縣岔口鎮以農家書屋為平臺,深入推進“15分鐘閱讀圈”建設,為村民提供就近、便捷的文化服務,同時多形式開展全民閱讀系列活動,將農家書屋打造成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加油站”,培育文明新風尚。2021年,岔口鎮湖嶺村農家書屋榮獲“安徽省第四屆百家示范農家書屋”稱號。

百姓“點單”,打通“最后一公里”
“歲數大了,睡眠時間短,很容易醒,醒來就難睡著了,第二天頭還暈暈的。我就經常到農家書屋來借點健康養生的書籍,睡前看看書,還可以催眠呢!”家住岔口鎮湖嶺村的退休職工凌華珍笑著說道。
岔口鎮按“六統一”標準對農家書屋進行規范建設和管理,目前已建成農家書屋7個,實現了行政村農家書屋全覆蓋,按照“需要什么、補充什么”的“百姓點單”模式,制定個性化書單,精準配置書籍,并組織各村文化管理人員將書籍類型進行登記與分類。目前,農家書屋有養殖技術、農業生產、健康養生、兒童讀物等8個種類的書籍,累計藏書2萬多冊。
農家書屋建在村里,離村民更近了,帶動更多村民愛上閱讀,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建設“三區”,算好“加減乘除法”
“我有點老花,長時間看手機眼睛吃不消,每天按時到書屋報到,村干部手把手地教我學會了使用‘學習強國’這個軟件,它還能語音給我讀新聞,現在學習可真方便啊!”老黨員凌齊國感慨道。依托學習強國APP,將歲數偏大、手機不太熟練的村民聚集在農家書屋,組織志愿者開展一對一幫扶教學,用好用實學習平臺。
按照“整合資源、流程再造”的工作思路,將農家書屋劃分為文明實踐區、線下閱讀區、線上閱讀區,依托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在服務質效上做“加法”,對軟硬件設施提檔升級,在工作流程上做“減法”,解決群眾在閱讀中所需所盼,在發揮作用上做“乘法”,助力鄉村振興,在破除陋習上做“除法”,涵養文明鄉風。

豐富“載體”,做實“農家書屋+”
“我們組織黨員經常來農家書屋坐一坐,開展專題討論,閱讀紅色經典,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果,將全民閱讀和支部主題黨日活動相結合,在學習中汲取營養、感悟黨恩。”岔口鎮大坑源村將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開到了農家書屋。
書屋內設“紅色專欄”,以視頻學習和書本閱讀的方式,用好用活“紅色資源”;開展“黨史課堂”系列教育,發揮老黨員帶頭作用,促進年輕黨員深入理論學習、品讀紅色經典、感悟革命精神,打造黨員學習“紅色平臺”。
依托農家書屋,常態化開展多主題、多形式的群體文化活動,“農家書屋+”助推文明新風尚。以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為契機,組織開展革命老區紅歌會、廣場舞等文娛活動,以及書畫、攝影、民俗小吃制作等傳統活動,活躍、豐富了群眾的人文生活,讓農家書屋“動”起來,打造鄉村振興“文化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