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山廣電臺訊 (文/圖 謝應文 鄧磊 歐陽如晨)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映射著鄉村發展的質量和鄉村振興的成色。近年以來,黃山區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加快發展鄉村產業,順應產業發展規律,立足當地特色資源,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通過發展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三產融合助發展
沿著蜿蜒的河邊小道,走進黃山區仙源鎮弦歌村,一路景色宜人,無論是水泥路還是石子路,路面都十分干凈整潔,路兩邊的紅花綠草為村莊平添幾分靚麗色彩。

然而,提起曾經的弦歌村,該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主任文祥感慨地說:“以前我們這里窮,環境衛生差、入村道路坑坑洼洼,姑娘們都不愿意嫁到我們村來。”說起這一系列的變化,還要得益于黃山區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視,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舉措,為實現鄉村產業興、百姓富、生態美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8年換屆以來,弦歌村書記、主任達成共識,把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他們最首要的任務,發展產業帶動群眾致富。在上級的支持和指引下,弦歌村進一步深化農村集體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推行“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試點”,引進黃山區二建公司經濟主體,采取“公司+集體+農戶”共同占股成立新型合作社的方式,將原村集體發展的1400畝油茶基地盤活,村集體和農戶采取保底分紅的模式,解決了多年來油茶基地經營虧損、村集體持續投入,農戶零收入的局面,每年村集體經濟創收10多萬元。同時,合作社還根據油茶產業發展規劃逐步建立起以油茶為牽頭產業、集農業觀光、油茶食材、花卉種植、生態旅游等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生態旅游綜合體。經過3年的努力,弦歌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從2018年的16萬元增長到如今的50余萬元。村里有了錢,村干部干事也有了底氣。以改水改廁、污水處理、道路硬化、鄉風文明等一系列的建設迅速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弦歌村真正做到了由“老大難”村向“美麗鄉村”的華麗轉變。
股東入股享紅利
“老李家六口人1200元、小葉家五口人1000元……”在黃山區甘棠社區院子里,隨著村“兩委”干部鏗鏘有力的聲音,村民喜滋滋地拿著股權證,排隊領取村集體經濟股份紅利。
早在2017年甘棠社區就抓住“三變”改革契機,盤活集體資產,吸引居民入股分紅,讓居民最大程度的享受發展紅利。不久前,甘棠社區芙蓉市場建成后,社區原本計劃吸納居民入股資金588萬元,結果居民的積極性特別高,入股金額達800多萬元,同時參股的居民人數也超過了《合同法》規定的人數。籌資遠超預期,這讓甘棠社區黨委書記劉衛華既欣喜又意外,“群眾愿意跟著我們干,證明大家信任我們。多出這么多錢,該讓誰入股,又讓誰退出呢?”
為此,劉衛華一夜未眠,第二天迅速召集社區干部集思廣益。大家一致同意,所有社區干部自愿全部退股,給居民讓位讓利。芙蓉菜市場建設以來,每年為社區增加凈收入40多萬元,居民通過股份每年實現分紅20萬元,真正實現了發展依靠群眾,發展為了群眾。
線上線下拓銷路
位于黃山區東北部的新華鄉,下轄4個村,雷竹面積人均2畝,每年雷筍產量約270萬公斤。起初農戶們“單打獨斗”、分散經營,導致效益低下、銷售困難、收入微薄。
為了幫助農戶增收,集體獲利,該鄉黨委積極鼓勵引導7家筍竹大戶成立筍竹產業聯合體,統一收購價格、統一生產標準,統一對外銷售。同時,鄉黨委政府還爭取200萬元扶持資金,成立020電商平臺,采取網上平臺和線下體驗結合的方式,幫助農戶拓寬銷售渠道。2020年,O2O中心的資產正式明確為大保村所有,由筍竹產業聯合體具體負責運營,大保村年可獲收益7-8萬元。“除了依托電商平臺,我們每年還通過舉辦筍竹文化節,發展全域旅游,推動農工旅三產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村級集體經濟綜合水平,今年以來,大保村集體經濟率先完成目標,與同期相比增幅20%。” 新華鄉黨委副書記宛南說道。

近年來,黃山區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經濟,全力做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這篇文章,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形成了“一村一產業、村村有特色”的良好局面。泉水魚、興村玫瑰、樵山香榧、猴坑茶葉、賜田雷竹、嶺上六寶......特色農業如雨后春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速發展壯大。截止目前,全區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到287個,國家級示范社3個,家庭農場達225個,省級示范場12個,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4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3家,農產品加工產值達8.23億元。79個村村均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突破60萬元,百萬元以上村11個,十萬元以下村清零。
下一步,黃山區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朝著實現產業興、群眾富、生態美的目標,蓄勢發力,譜寫新時代鄉村振興新篇章。